国内对美国的认知和小红书上涌入的美国人所描述的美国差异

发布日期:2025-02-05 09:50    点击次数:72

"美国梦"还是"美国苦"?我在小红书刷到了一个视频,一个刚移民美国的华人姐姐在分享她的日常生活。视频里她一边给车加油一边吐槽:"这边加油站都要自助,天气这么冷还得自己动手,国内哪有这么麻烦啊!"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一水儿的共鸣:"是啊是啊,美国好多地方真的好不方便。""想念国内的支付宝微信支付,这边刷卡都觉得落后。"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跟朋友聊天,她说她妈妈一直觉得美国特别发达,总念叨着要她去美国发展。这种反差让我不禁思考:为啥我们对美国的认知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要说到这个认知差异,得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说起。那时候的美国电影电视剧在国内可是超级火爆,《老友记》里的六个年轻人住着纽约大房子,整天泡咖啡馆聊天;《绝望主妇》里的女主们住着漂亮的独栋别墅,每天优雅地处理各种家庭琐事。这些影视作品塑造了一个中产阶级生活品质很高的美国形象。

不光是影视作品,早期从美国回来的留学生和华人移民也经常分享一些美好的生活经历。"美国的教育资源真好""工资比国内高多了""空气很清新,环境很舒服",诸如此类的描述让很多人对美国充满向往。

但是现在打开小红书,你会发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美国。一个在美国工作的博主发帖说:"今天又听到枪击案了,真的好害怕出门。"另一个留学生吐槽:"医院看个感冒要等好几个小时,还贵得要命。"还有人分享:"刚来美国时觉得房子大很爽,现在天天打扫累死了,还要自己修理各种东西。"

这种反差让我想起一个朋友跟我说的话:"在美国生活久了才发现,电影里演的都是骗人的。"她在洛杉矶工作,每天开车要堵两个小时。最近她还遇到了一件很郁闷的事,家里水管漏水,找修理工来要等一周,而且价格贵得吓人。

其实这种认知差异背后反映的是信息传播的选择性。早期我们接触到的美国信息多是经过筛选的,展现的都是光鲜亮丽的一面。就像我一个在纽约工作的朋友说的:"以前看《欲望都市》觉得纽约超时尚,现在天天挤地铁,看到满地的垃圾和老鼠,才知道电视剧都是骗人的。"

一个在波士顿读博的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美国确实有很多世界顶尖的大学,但是普通人上不起college(大学)啊!学费贵得要死,毕业就背一身债。"这种现实的声音在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让人看到了美国社会的另一面。

最近在社交平台上特别火的一个话题是"美国人来中国后的震惊"。很多美国人表示,他们来中国旅游或工作后,发现中国的基础设施和生活便利程度远超美国。"你们的高铁太Amazing了!""移动支付太方便了,感觉美国落后了20年。"这些评价让很多中国网友感到骄傲的同时,也打破了对美国的一些固有印象。

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能发声,这让我们看到了更真实的美国。@美国村村通在评论区说得好:"美国就像一个滤镜被撕掉的网红,终于露出了素颜。"但这也不意味着美国就一无是处。一位在美国生活了十年的华人写道:"美国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也有其优势,比如创新环境好、个人自由度高、自然环境优美等。关键是要客观看待。"

"过去觉得国外月亮圆,现在发现哪都不如家里好。"这是我在一个留学生群看到的感慨。但真实的情况可能是:美国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它就是一个有着自己优缺点的普通国家。正如一位网友说的:"美国既有让人羡慕的一面,也有让人失望的地方,关键是我们要用更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它。"

参考文献: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知偏差》,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社交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特征》,传播与社会学刊,2024《跨文化传播中的刻板印象研究》,国际新闻界,2023《移民群体的文化适应与认知转变》,人口研究,2024《社交媒体对国际形象塑造的影响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23